伴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我國每年產生2×108噸城市垃圾,并且呈逐年增加的趨勢。填埋法作為我國目前生活垃圾的傳統處理處置方式,其處理量已超過總處理量的60%。填埋法作為我國目前生活垃圾的傳統處理處置方式,有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如何解決填埋法在資源化循環過程中的不平衡以及控制污染等關鍵問題,已成為社會、經濟、環保及科學技術研究的熱點。
?中國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刊發《建設可持續型垃圾填埋場——我國城市生活垃圾全過程處理新觀點》一文指出,今后填埋處理城市生活垃圾,必然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前端分類、減量和資源化技術、末端快速消化和防滲漏技術的協同發展。對于城市生活垃圾的處理,本文提出了建設可持續型垃圾填埋場,將城市生活垃圾由過去的被動處理轉變為“資源再生與污染防治”處理,通過垃圾填埋場的循環利用來節約土地資源,以垃圾資源化利用為基礎來促進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等建議。

填埋場技術存在的問題
一、生活垃圾為主的可回收資源大部分不能回收利用,造成資源浪費,脫離了可持續發展的循環圈。
二、是由于采用填埋法進行填埋,其年分解處理的生活垃圾量遠遠小于進入填埋場的量,造成填埋場不能實現可持續利用,需要大量開發寶貴的土地資源來建設新的填埋場。初步調查顯示,中國目前超過400個城市出現了垃圾包圍狀況,全國垃圾庫存占地面積累計達到5×104hm2。
三、是填埋垃圾產生的大量滲濾液污染空氣、土壤和地下水,導致城鄉地區生態環境惡化,居民生活質量下降。
由此可見,中國現有的生活垃圾填埋技術不僅帶來了嚴重的社會和經濟問題,還限制了人類和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威脅下游水源
免責聲明:所載內容、圖片來源互聯網,微信公眾號等公開渠道,我們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僅供參考,交流之目的。轉載的稿件版權歸原作者和機構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